戴彩珠、吳是虹、
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提供

 

連繫台日兩端緣 1908~1945

清廷簽署馬關條約,將臺灣割讓給日本,清代的臺北,商業活動主要集中在萬華、大稻埕,日人為改變「清代遺風」挾建設之名行拆城改造之實,拆除臺北城牆,興闢現代化的幹道、上、下水道建設及象徵統治威權的新建築,西門町成為來臺日人移居的專區,西門紅樓的八角堂和十字樓則是服務日本移民新生活的市集地,隨著日本文化的進駐,成了撫慰日人鄉愁的購物天堂,也是當時臺灣人最時興的流行朝聖地。

 

1908年落成的西門紅樓,樓上一六軒食堂,樓下有洋雜貨、菓子、玩具、文具、化妝品、鞋子、洋傘等,皆是由日本人經營的高級貨,十字樓內販售蔬果肉食日常用品。據曾在此地經營多時的黃蔡玉鑾女士提到,當時蔡家經營蔬果及雜貨買賣,日本人買賣貨物都不殺價,生意興隆賺很多錢,鼎盛時期,5坪大的攤位甚至可以養活老板伙計等7戶人家。

 

 

 

 

近藤十郎1910年設計第
一中學(今建國中學)
台北市文獻委員會提供

 

台大醫院位於常德街1號,
1912年啟建至1924年竣工
,整體風格仿文藝復興式
風格,為近藤十郎風格鮮
明的作品之一。
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提供

 

鐵道旅館舊址在金新光三
越百貨站前店,是松崎萬
長代表作之一,1908年與
紅樓同年落成,外觀相當
豪華,1945年在美軍密集
轟炸時損毀。
台北市文獻委員會提供

 

 

 

 

建築師外一章 近藤十郎與松崎萬長

台灣書籍文獻均見西門紅樓(原稱西門市場八角堂)設計者為時任職於台灣總督府官房營繕課的近藤十郎。近年日本建築師松崎萬長之後人來臺拜訪台灣古蹟學者李乾朗、學者黃俊銘及曾任職日據時代協志營造廠的廖欽福先生的後代,試圖舉證說明,西門市場之建築為其先人與近藤十郎所共同設計。

 

近藤十郎師事英籍建築師Josiah Conder,於1906年抵臺任職於總督府官房營繕課,並於1907年負責設計台北西門市場及彩票局,同時期也可能設計大稻埕市場及台灣日日新報社。1910年設計第一中學(今建國中學);1911年設計基隆郵局;1916年設計台大醫院舊館,是其巔峰之作。松崎萬長(1858~1921)為留學德國之建築師,日本建築學會創立者之一,在臺任職於總督府鐵道部,重要作品有基隆車站、鐵道飯店、新竹車站等,皆獲很高評價。但日據初期在臺灣的日人建築師以追隨英國風格為主流,故松崎萬長的記載多有所忽略。依日本建築學會所發表的專刊特別指出:「西門市場的八角形狀是近藤十郎的作品中少見的簡潔、粗獷豪邁具決斷力的設計,正是松崎萬長特有的手法。」

 

 

第一賣店設立。
黃永銓提供
西門市場外觀落成。
謝明書提供
西門市場外觀。
萬華區公所提供